骨干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18-03-07   浏览次数:226

骨干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强化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使命,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积极推进“区域化、特色化、国际化”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发展为特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外语见长、突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依托骨干专业建设计划,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各专业在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办学效益、社会声誉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到2020年末,努力把学校建成,外国语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较高,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民办高校。

三、建设基础

学校是上海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以外国语为特色的院校,开办了英、日、德、法、韩、西班牙、俄等七个语种,每年招收1500名左右外语专业学生,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在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学校长期坚持探索外语见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以语言文化类专业为主,商务、新媒体与文法、艺术和智能制造与信息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确定,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背景下的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自贸区建设、迪斯尼项目开发与运行等,对应用型和外语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新需求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要求与选择。

学校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以骨干专业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引领标杆,开展专业深层次内涵建设,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

四、建设立足点

(一)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以产业经济发展为引领,调整专业发展方向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培养目标要对接行业和岗位需求及学生成才需求,课程内容设计要与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有机衔接,要从产业和技能知识需求出发,决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习实训设施、场所及评价模式。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一体化育人,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竞争力。

(三)以内涵发展创新为动力,凝练教育教学特色

根据“遵循规律、聚焦重点、凝练特色”的要求,兼顾语言类和非语言类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要求,在局域学分制、分层分类教学、主辅修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探索学生多样化成才的路径。大力开展外语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优化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和推进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

(四)以实训条件优化为保障,提升人才技能层次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国际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学校已经建成外语情景实训中心、商贸实训中心、新闻实训中心等实训中心基础上,抓紧建设企业劳模、艺术大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建立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室,丰富校内实训内涵,提升校内实训水平。根据学校外国语专业特点,在目的语国开发建设合作项目和实训实习基地。

(五)以海外优质资源为特色,凝聚国际办学优势

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引进海外优质课程和国际职业能力标准,引进企业课程和网络资源课程,培育专业特色核心课程,逐步扩大用英语或其他外语直接教授有关专业课程的比例,开设符合外语教学需要的特色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外国语特色的精品教材。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拓展我校教师国际视野、增强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交往能力,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

五、骨干专业立项逻辑

根据学校整体专业建设布局、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基础,在语言专业群、经贸专业群、文化管理专业群三大主体专业群内,依据“战略发展、优先扶持”的策略,学校立项的骨干专业为:应用英语专业、应用日语专业、应用韩语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5.1 骨干专业立项选择逻辑图

六、骨干专业重点建设内容

(一)应用英语专业

应用英语专业坚持以“德育为首、知识为基、能力为主、文化为髓”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了“分级、分向、分道”的三段式教学进程以及“英语语言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国际化”、“信息化”以及“产教融合”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发展。

1.构建“TSI(即Training-Simulation-Internship大一语言训练、大二职场模拟、大三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体系,开设学生实践的多元渠道:一年级学生以朗读、演唱、配音等活动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创建模拟公司、职场辩论、校外实训等活动为主;三年级学生以求职、应聘、实习等活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职场就业竞争力;

2.编写以语言应用为主线的“竞赛系列”资料,如朗诵赛、趣味英语大赛、辩论赛、演讲赛及《英语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和《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的汇报演出等视频、文本材料,以实现“以赛促学”、“以趣促学”和“以训促学”。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努力指导优秀选手参加市级以上的英语类技能竞赛,争取获得各项奖励;2018年本专业学生取得全国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的第一名,MODEL APEC竞赛二项第一及多项其他等级奖项。

3.进一步为师生搭建“国际化”实践平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学校已经与MODELAPEC组委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应用英语专业负责人或者骨干教师将有机会参加国际高端会议(如东盟会议等国际会议),更直接地了解国际“一带一路”战略下东盟各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优秀学生则可以通过竞赛选拔参加高端国际会议或者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志愿者等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搭建出国深造的桥梁;

4.进一步做好“信息化”专业教学的建设,引进高等教育出版社的I-Smart学习平台上的部分课程,实行线上线下双轨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为继续求学的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5.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比如与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实行订单式培养等;与中职院校的中高职贯通专业立项,聘请企业专家(浦东跨境电商联盟)担任专业建设指导专家,与学校共同建设贯通专业——应用英语(跨境电商)。通过校企多方位的融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搭建就业的桥梁;

(二)应用日语专业

1.进一步推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制是更大地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力,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上的及时指导,为教师提供教书育人的更加广阔的途径。通过学业导师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联手,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监督并提供服务,使管理更到位。特别是专业教师。

2.专业学习与学生社团活动的结合——第二课堂富士樱剧团社。发挥我校学生情商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与社团互动的结合,将日语学习渗透进学生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和实际运用,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改进,逐渐减少呆板的教学方式,用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占领课堂。该社团的活动也为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活动进行了人才储备等日常的准备工作。

3.校内外学生竞赛。日语专业历年来积极参加校内外日语及相关竞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次获得过全国个人演讲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获得过全国短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上海地区的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短剧二等奖、等。本年度将继续组织参赛,并争取获得最高奖。

4.学生国际交流。直到今日,日语专业在国际化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有3+2日本合作学校专升本项目、交留学换生项目、以及夏令营项目等。今后将继续以往项目,继续开拓自费短期留学、海外实习、海外游学等项目。

5.双师队伍建设。为巩固、提高双师素质和提高双师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在现有基础上,一是发挥双师作用,积极开设双师双语课程;二是继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及对语言教师进行双师性质的培训。

6.根据目标分班而新开设的课程,更具有实用性和语言运用特色,从用知识学习语言转变为用语言学习知识,如企业文化、企业知识、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本簿记、日本语言文化等。与之相配套,进行教材开发建设。

7.为迎接中高职一贯通的学生入校,与其相配套的商务日语专业教材和资源库的建设。

8.校企合作。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拓展合作企业,为订单式培养开拓更多、更广的路径。具体是:与理光图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日本艾飞杰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9.拓展国际合作。在原有的合作院校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形式、新作用的合作学校。具体是:与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日本帝京大学、日本大手前大学中的两家签订合作协议。在原有的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开拓自费短期留学项目,开拓海外(日本)实习项目,接受日本合作学校学生来校游学。

(三)应用韩语专业

1.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培训或学术会议,参加第二届长江三角洲地区韩国语青年教师研修,参加中国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主办的第8届长江三角洲地区韩国语教育研讨会,与长三角地区各韩语教师共同研究讨论韩语教学工作。派遣教师赴韩国首尔大学研修,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对最新的韩国语教育动向有一定把握。积极聘请外籍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

2.实训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实践教学建设主要是将四物农乐的建设和实训室的使用结合在一起,既解决一部分四物农乐的场地问题,又提高实训室及相关设施的使用率,通过更新、添加乐器、服装等道具,将我系四物农乐的表演品牌化。

3.校企合作建设。为符合学校外语+职业的培养模式,和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的自主创业和互联网+发展方向,计划与韩国跨境电商公司“思密达仓库”达成协议,校企将在毕业班学生实习、在校学生跨境电商实践、企业人员讲座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现合作,为韩语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习实践资源和就业机会。设立中韩跨境电商实践基地,由“思密达仓库”对学生进行跨境电商培训并提供创业讲座,同时提供机会和各种资源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跨境电商实务操作中。经过培训的学生择优选派到“思密达仓库”实习,优秀学生可以被“思密达仓库”优先录用。项目达成后,将有效提高韩语专业学生跨境电商相关知识和实操能力,有效提高韩语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几率,拓展了毕业生就业渠道。

4.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更加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采购电子资源,满足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需求。与韩中交流研究所达成资源共享合作,构建电子书库,预计购买初中级韩语参考书、原版漫画、职业相关电子书文件,引进韩国视频资源,以韩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和纪录片为主,完成视频库建设,达到视频总量500G。资源库建成后,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料,大大提高韩语原版资料的使用效率,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5.教材与课程建设。自主开发文化韩国语和文秘韩国语两门课程。文化韩国语课程是为符合近几年文化产业和文化教育的潮流需求,文秘韩国语则是通过对之前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选择的主题方向,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关联性更强。

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的中高职贯通项目,在课程开发、教材研讨、实习实践、校企合作、第二课堂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加强沟通合作,新生入学后定期选派教师赴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交流指导,并启动教材贯通、竞赛贯通、实践贯通、第二课堂贯通、就业指导贯通。

并探索与上海杉达学院的高本贯通项目。

7.社会服务。召开长三角韩国语教学协作组会议,研究韩语专业发展和区域协作规划。吸收了韩国仁济大学进入协作组,为长三角地区高职学校提供韩国相关资源,为韩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培训服务。已组织承办了四届“工商外-仁济杯”韩语竞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参加院校数量与参赛选手人数,提高协作组与竞赛的知名度与覆盖面。

(四)国际商务专业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上海急需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法规,能够在国际贸易运输、保险、报关等各种业务机构,外贸专业公司储运和制单部门,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部门,有外贸经营权企业的外贸部门工作的初级管理和业务人员。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遵循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有:

构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专业教育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确立,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所有这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从而彰显“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 的高职教育特色,有效提高适合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人才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规律建立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关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以职业性为指导,把职业证书的考试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无缝化链接。结合自贸区人才需求,将理论性过强、岗位实用性较差的内容进行删除,突出与电子商务联系紧密、实践性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改变原有学科型的课程体系,组建综合课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2.推进实施国际商务双证融通项目。作为第一批审核通过的上海地区唯一一个国际商务试点专业,本专业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求,继续推进实施国际商务双证融通项目。完善国家职业鉴定管理平台上的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和项目工作。邀请人保局技能鉴定专家参与,对第一批试点班级逐步完成理论和操作的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先行先试,不仅积累了专业建设经验,也为后续其他院校开展双证融通提供了模板。通过双证融通建设,提升了本专业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引领专业示范效应。

3.推进校企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76月份本专业与上海跨境电商联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此次与上海跨境电商联盟合作,为本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双方也会进一步紧密交流,包括跨境电商方向的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方面。在跨境电商方向的基础上,本专业于20179月份开设跨境电商辅修专业供全校其他专业学生辅修,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对其他专业特别是我校语言类专业的建设发挥支持和促进作用。

4.优化实训室使用与管理,服务学生实践训练。着力加强实训室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实施与建设的工作如下:更新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国际商务单证教学系统软件;购买国际商务技能考试软件;重构学生实训课程体系,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指导手册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按照项目教学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和考核标准并不断更新,以满足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需要。

5.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将在前期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发展,形成专业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具体措施如下: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是适应“外语+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本专业在第一期四门双语课程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第二批四门双语课程的建设,开展调研,确定课程内容,制订教学方案,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目前本专业已经完成了三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已经公开出版并投入使用。作为高职高专“十三五”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规划教材,该系列教材已经被上海及外省市多所高职院校选用,反响较好,提升了本专业社会影响力。目前《国际货代实务》教材已经完稿,更多新教材将陆续出版。有力地推进了主干课程资源库建设。完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市场营销四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开展题库建设。作为最早加入该平台的成员之一,本专业所制订的各门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考核方案等对于其他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6.科研教学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商务专业现阶段师资结构基本合理,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当前需要强化的是师资实践能力强化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双师、复合型教师,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本专业开展了如下工作:把教师送出去。安排教师下企业,开展教学实践。安排专业教师利用暑期开展了企业教学实践活动和专项培训,如全国跨境电商师资能力培训以把教师引进来。聘请上海海事大学杨志刚教授为专职教师,为教学团队增能,进一步推进形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教学梯队。与此同时,积极扩大、稳定企业兼职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师资合作。

7.组织师生参与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组织师生参与竞赛,通过参加比赛,不断锻炼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促进专业教师提高竞技教学水平,改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商务项目、第七届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

8.发挥专业辐射作用,助力各语言专业职业技能模块和中高贯通项目。为各语言类专业开设了单证员模块、物流员模块,供各语言类专业学生在职业方向类课程学习中选择,为德语专业、法语专业开设了商务类课程,协助英语学院开展跨境电商模块建设以及中高职贯通专业——应用英语(跨境电商)的申报。

(五)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经验和国内相近专业的建设成果,借鉴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推行“冰山”型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理念。在专业建设中,紧扣行业岗位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设计富有开放性、实践性的人才培育途径,以丰富和完善其建设内容。

挑选学校优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将重点引进计算机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优秀课程和优秀师资,强化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把“项目制”纳入学生日常教学。设置若干个项目供师生联合申报,通过项目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素质和才能。

人才培养“三线”通联。课程设置按照知识的接受规律及职业培养目标有序排列,呈现出“三线通联”的课程交融和整合特色,具体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编辑能力培养一条线,中文、文秘素养培育一条线,新闻专业技能培养一条线。

2.推进校企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的对接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现有超星公司和上海其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依托本专业的影视后期、广告文案策划、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开拓一些条件好、就业能力强、合作空间大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引入行业评价体系,对照行业人才需求强化技能培训。

3.优化实训室使用与管理,服务学生实践训练

着力加强实训室硬件和软件建设,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规划如下: 建议学校创新实训室管理模式,开放实训室和机房管理,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实训流程、实训标准、实训指导手册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按照项目教学制定课程实训教学和考核标准,以满足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需要。

4.科研教学并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研能力、在理论课、实践课建设方面起带头作用、持有“双师”资格证的骨干教师35名,由此打造多功能型复合师资。强力提升学历和职称层次。培养1-2名教师成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由此,在每个专业方向上形成学术技能水平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梯队。积极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创设良好的教学科研发展环境,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高级别教学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打造本专业的学科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开拓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档次。让教师具有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能力或经历,从而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生产性课程引入企业师资。每年聘请若干名中型以上网站行业企业资深编辑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参与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技术研发。每年聘请行业经理带项目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把教师请进来,也可以采用让企业把学生带出去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5.实践课程引入第三方评价

构建由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吸纳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质量监控过程。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行业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采取社会调查、召开座谈会、参与考核评分等形式实施评价,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深化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一般采取学期评价和学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相关质量监控和评价任务。

在操作中首先在操作性强的实践性课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学生技术操作是否过关,需要一些用人单位的技术经理参与评价。

6.组建师生参与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社会服务

专业技术服务呈现多元化特色,“多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由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提供的社会服务,二为服务层次、内容、方法的多元化。

制定教师参与专业技术社会服务团队的规划。鼓励教师深入党政机构和行业企业,根据专业技术特长,承接文化策划、咨询评审等各类服务。为社会提供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影视后期编辑、网络编辑员资格培训、新闻法规培训等多种服务,进而以服务促进教学。

制定学生团体参与各项竞赛,参与社会服务的规划。在学生进校后,有教师技术团队选拔学生参与服务团队。在学生中通过强化训练,选拔部分学生记者、学生技师,投身校内校外的专业实践,为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文稿撰写、文案策划、网络维护、后台管理、网络宣传等服务;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竞赛,协助教师开展系列活动,如承担简单网编技能培训、网站维护、社区活动组织等任务。

七、保障机制

学校将在思想、组织机构、质量上建立保障机制,经费上在上级经费支持下,学校将自筹部分经费以保障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一)思想保障

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组织保障

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学校统一协调、院系、专业具体执行。

(三)体制保障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学院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四)质量监控保障

建立健全考核评估、系部检查、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与社会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相结合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以及集跟踪、反馈、指导相结合的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

(五)经费投入保障

积极拓展思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本方案的全面实施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撑。优先保证专业建设的投入,确保方案目标如期实现。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观海路505号

电话:021-68020621

传真:021-68020687

邮编:2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