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发展规划
发布人:院办  发布时间:2022-09-01   浏览次数:360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教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发展规划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20219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一)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三)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办学定位

(三)总体发展目标

(四)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目标

2.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3.课程建设目标

4.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5. 国际交流与合作目标

6. 信息化建设目标

7.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三、主要举措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建设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学生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五)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

(六)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七)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八)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共创优质育人环境

(九)建设平安校园,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十)加强招生就业工作,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十一)提升继续教育水平,拓展社会服务内涵

四、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二)组织保障

(三)体制保障

(四)质量监控保障

(五)经费投入保障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教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程,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建于2001年,坐落于浦东航空港与洋山深水港之间,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现有在校生9400余人,是上海市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高职院校。

学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改革开放,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以培养语言类应用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为主,为国际化城市上海现代服务业培养“外语见长、职业能力突出”的一线优秀复合型人才。学校特色鲜明,已成为国际化、开放性,中外文化交融,集学科知识、职业能力和道德品德于一体的育人摇篮。

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标准化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建成了覆盖全校的校园网、闭路电视、广播电台等信息化系统,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条件优良。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外语情景实训基地,建有国际商贸实训基地、文秘综合实训基地等4个市级实训高地,在市政府扶持资金支持下建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傅雷生平陈列馆“疾风迅雨廔”、中韩文化交流史料馆,并建立了36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88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适应上海国际化都市建设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英、日、德、法、韩、俄、西班牙等7个语种及商务、文法、机电信息及艺术设计类36个专业(含方向),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招生规模和报到率稳居上海民办高校前茅。

学校坚持“基础适度,以德为本,外语见长,突出技能”的育人方针,紧紧围绕上海市产业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外语平台+职业技能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语言类专业围绕“打好基础、听说领先、考证考级、注重应用”的指导方针,非语言类专业突出“能力本位、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获上海市“085工程”重点专业5个、市级教学成果奖4项、市级教学团队4个、精品课程8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5门,12个校企合作专业技师学院项目。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36000余名高技能职业人才,毕业生广受人才市场青睐,就业签约率连年保持上海民办高校第一名,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具有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与67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6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立交桥出国深造。

学校秉承“明德至善、融通中外”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办学理念,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是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优质校建设单位,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及复评“优秀”等级,并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现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在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向着创建全国一流民办高校的目标迈进。

(一)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1.学校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位于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之间,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势十分明显。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上海迪士尼大项目的开发和上海临港新片区的设立等,都对外语类复合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上海为数不多的语言类职业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学校是上海第一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院校,学校高度重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治理结构和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先进模范作用。

3.学校是上海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以外国语为特色的院校,开办了英、日、德、法、韩、西班牙、俄等七个语种,每年招收1500名左右外语专业学生,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在师资队伍、办学规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学校长期坚持探索外语见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初步形成了“外语应用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语言类专业坚持“打好基础、听说领先、考证考级、注重应用”、非语言类专业突出“能力本位、任务引领、校企合作、双证融通”的教学指导思想, 探索高职学生“多元立交桥”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4.经过20年的办学实践,学校的公益性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质量受到社会认可,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是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建校2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近36000余名各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广受人才市场青睐,一次性签约率连年位于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5.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为主体、双语型教师为中坚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中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5%以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外籍教师20余人,留学归国教师30余人。获上海市教学名师奖2人,上海市高校育才奖10人。教师获有多项部、市级优秀教学竞赛奖、优秀教材奖及数十项晨光项目和优青项目。

6.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格局已经形成。学校充分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上海的地域优势、学校的专业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以互认学分为基础的学生交流项目、学生短期海外游学项目、中外学生夏令营、海外师资交流培训、外语文化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途径,搭建国际交流的立交桥;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为重点,以合作办学为主要路径,引进国外高校的优秀教材、课程标准、课程体系、专业标准、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促进学校专业学科建设。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新形势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国家高考制度改革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对学校下接中职教育、上连应用技术本科教育提供了政策条件,教育综合改革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新形势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逐步清晰,发展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2019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教育问题被重点关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双高”计划,1+X证书,产教融合,培养“国家工匠之师”等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2019年底,职业教育再出重磅政策,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未来,职业教育将成为向上专科、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向下融入义务教育,注重职业启蒙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完善体系。

2.上海转型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新需求提供了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确定,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背景下的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产业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自贸区建设、迪斯尼项目开发等,对应用型和外语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新需求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上海市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先后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等文件,着眼于适应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现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目标导向,从产业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两个方面着手,整合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采取有力有效举措,循序渐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明确了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服务发展、构建体系和政府统筹等方面内容的具体举措,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了未来三年的宏伟蓝图,上海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未来三年中必将进入快车道,这将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宜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

3.我校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与优势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已经获得招收国际留学生资质,与67所国外高校开展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6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搭建的国际交流立交桥出国深造。学校承办了近20批国家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财政官员培训项目,来自30个国家的400余人来校接受培训,多个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获批资金支持,开展了澳大利亚游学、德国“F+U”培训、美国带薪实习、新加坡留学实习项目等中外合作项目,超过200名同学受助分批到美、德、日、澳大利亚等国出国学习、培训、实习,成为上海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排头兵。经过20年的发展,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学校已经形成了外语门类最多、外语及其他专业契合度较高,国际交流较为广泛等明显特点,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美誉度,在上海教育国际化战略中占有一定的先机。

(三)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1.民办院校分类管理的外部政策挑战。201811日《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沪府发[2017]95号)正式实施后,学校的发展面临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后的民办教育发展的外部政策挑战。尽管与之配套的《上海市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分类选择的要求和路径以及时间节点,但是后续的配套管理政策要求还不明确,政府扶持政策尚待出台,学校发展面临分类选择后不确定的外部政策风险。学校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制定符合广大师生利益和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未来五年,学校将以全新姿态继续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也期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分类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

2.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学校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外语类职业教育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实践中处在职业教育的边缘地带,按照高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尚需进一步深化。学校将在下一年度尽力提高教师保障条件,支持教师个人发展,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制度,以专业带头人、双师素质教师和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培养为重点,逐步建立一支教学、技能、服务各擅其长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用人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同时支持更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3.对标“双高”和“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学校在20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教育教学成果,比如上海市“085工程”重点专业5个、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上海市教学团队4个、上海市精品课程8门、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质校等等。在新时期教育部和上海市组织的“双高”和“双一流”学校和专业建设中,学校将对标“双高”和“双一流”建设,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条件投入,重点培育教学团队,深化原有专业和课程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学校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强化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使命,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积极推进“区域化、特色化、国际化”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发展为特色,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外语见长、突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涉外服务复合型人才。

(二)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具有鲜明外国语特色、国内较高知名度的技术技能型高校。

层次定位: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积极开展中高职贯通试点和高本贯通试点工作,努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申办本科教育。

特色定位:紧密结合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际,突出培养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总体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办学效益、社会声誉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到2025年末,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生受益、社会认可、外国语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较高,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民办高校。

(四)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目标

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内涵式发展,以全日制技术技能型高职教育为主体,到2025年末,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000人左右,拓展校园面积,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向社会提供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及其他的教育服务每年达到5000人次。

2.学科专业建设目标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以语言文化类专业为主,商务、文法、艺术和机电信息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探索外语类专业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加强外语专业群、财经商贸专业群、教育人文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等专业群建设,加强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应用德语、国际商务、学前教育、数控技术等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拓展若干小语种专业。到2025年,立项建设校级一流专业68个,争取建设市级一流(重点)专业1-2个。

3.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加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力度,精简和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市级及以上在线开放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10-15门;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或校企合作教材5-7部;建设校级专业资源库7-10个;开发建设校级在线精品课程50门。加强校外和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每个专业具有1个以上的核心职业能力校内实训室和2个以上的校外实训基地。外语专业具有1个以上的国外(境外)学习实习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到2025年,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5%;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20%;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0%。建设和培育校级教学团队7-8个,打造市级教学团队2-3个。

5.国际交流与合作目标

“要以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为着力点”,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与学术交流项目,在巩固深化现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同时,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层次。到2025年,国外(境外)合作院校100所,课程学分互认院校达到50所,开设中外合作项目3-4个,国际合作共建课程20门,国际师生交流每年超过150人次,其中海外专升本70人,国外(境外)教师进修访学5人次。

6.校园信息化建设目标

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根据学校发展特色全面构建智慧化校园。全面推进校园管理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在行政、教务、学工等方面基本实现信息化;深入建设校园一卡通平台、统一支付平台,校园收费全面支持线上支付;建设在线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应用外语类等专业课程库体系,建设学校线上课程库,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到2025年,建成在线备课,教学、考试统一平台;按照“万兆主干,千兆终端”的标准构建校园网络体系,网络数据中心总存储容量达到1000Tb,对接教育云,推进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到2025年,建成私有云与公有云并行架构;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1G;推进虚拟化建设,建成总量可达3000终端的校园云;推进物联网系统建设,教学设备管理全面实现智慧化;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学校网络安全保护等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7.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围绕“魅力工商外”主题,通过校园美化、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社团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大德育”体系,努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拓展“傅雷纪念馆”、“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丰富“外语情景中心”文化内涵;整合图书馆资源,打造校园信息文化中心;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工商外校史馆”;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等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到2025年,建成校内社团50个,建成1-2项市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三、主要举措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长效机制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学校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2.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协同管理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学理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坚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正创新,加强课堂、思想文化阵地和各类社团管理,加强校园网、微信平台等新媒体管理。适应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育人理念创新,加强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内涵凝练,推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维护学校和谐稳定。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组织生活。严格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加强跟踪问效和调研督查。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进基层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制度的实施,推进党建工作巡察指导全覆盖,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我们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惩治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圈子文化,严肃惩治会上不说、会下乱说,跑风漏气,封官许愿以及跑官要官等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错误行为,加大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错误行为的惩治力度,不管涉及谁,不论职位高低,一经发现,坚决查处,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要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强化风险防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咬耳朵、扯袖子、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和“一案双查”,净化政治生态。

5.加强统战、群团工作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导和实践锻炼,健全民主协商、情况通报等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按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工会工作优势,围绕中心, 丰富活动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指导按期召开共青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代表大会。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建设,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学生会组织改革,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管理”工作格局。

6.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增强广大师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建设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学校党委为政治核心及保障、教工代表大会为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治理结构。健全三级会议制度,畅通决策、执行路径。健全监督机制,形成多层次的有效监督体系,以真正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2.董事会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决定学校发展方向及其他重大事项。坚持董事会、校党政领导联席例会制度,在与管理层充分了解沟通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及时解决学校重大问题。

3.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级领导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民主集中的议事规则。坚持每周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学校章程,履行办学主体责任。坚持每月中层干部会议制度,将学校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院系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4.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监督保障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每一位教职员工,积极进取为学校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5.形成多层次监督体系,为学校发展提供合理意见。充分发挥学校监事会作用,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发挥不同层次监督机构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根据“遵循规律、聚焦重点、凝练特色”的要求,分类兼顾语言类和非语言类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要求,在局域学分制、分层分类教学、主辅修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探索学生多样化成才的路径。大力开展外语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优化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和推进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

2.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培养目标要对接行业和岗位需求及学生成才需求,课程内容设计要与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有机衔接,要从产业和技能知识需求出发,决定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习实训设施和场所及评价模式。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3.扎实推进中高职和高本贯通工作。要根据“课程体系贯通、核心课程贯通、教学资源贯通、质量监控贯通”的要求,全面加强与有关中职学校的合作协同。要切实做好现有中高职贯通项目,以中高职贯通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索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要在体制机制、项目经费、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为中高职贯通项目提供保障。要充分运用学校自主招生的机制,加强与其他中职类学校的合作,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积极申报建设高本贯通项目,探索中---硕体系职业教育体系。

4.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国际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学校已经建成外语情景实训中心、数控机电实训中心、商贸实训中心、文秘实训中心和艺术设计工坊的基础上,丰富校内实训内涵,提升校内实训水平。新建适应新业态技术岗位要求的综合型的专业实训室,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不断完善实训条件。根据学校外国语专业特点,在目的语国开发建设合作项目和实训实习基地。

5.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国际职业能力标准,引进企业课程和网络资源课程,培育专业特色核心课程,逐步扩大用英语或其他外语直接教授有关专业课程的比例,开设符合外语教学需要的特色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具有鲜明外国语特色的精品教材。

6.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上海市教委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打造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标志性成果。

(四)加强学生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1.建设和完善学校大德育体系的组织架构,全校辅导员根据所学专业背景及工作需要,加入到上述一个教研室并参加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思政教学部统一组织。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大队伍协同发展。

2.完善学生事务中心建设。围绕学生经常性、共同性事务,进一步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有关学生工作业务和人力资源,与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步,完善学生事务中心建设,提高使用效能。

3.进一步建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认真实施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社会助学、减免学费、临时性困难补助的审批,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

4.创建示范性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打造为联系高校和社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和信息交流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收集学生就业工作动态,开展就业研究,指导毕业生合理就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5.进一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继续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和心理读物的编辑制作。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特色发展

1.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我校优势特色专业,强强联合,打造优质的品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合作招生、合作培养。

2.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学生短期出国游学、师生短期出访学习培训、中外学生夏令营等常规项目。大力发展国外国留学生短期培训,积极探索外国留学生的学历教育。

3.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提高国际合作质量,丰富国际合作内涵,建立学分互认的专升本、专本硕连读等升学通道,实现专业群全覆盖,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选择。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体系、教材等国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建设全英语教学课程,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4.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拓展我校教师国际视野、增强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交往能力,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

(六)优化师资结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1.着重进行优秀团队的培育,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力争在2025年前各主要专业群建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有较强科研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

2.努力引进培养各级名师。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双高”人才,并注重引进海外归国人才,以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现有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着重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优先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积极引进优秀外教,形成一支数量合理、质量稳定的优秀外教队伍。

3.选送教师赴企业挂职,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方案,专任教师特别是非语言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要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作,加强对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研发和技术革新,提升以就业为导向、专业素质为核心、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大教师进修培训力度。选拔优秀干部教师到海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开阔视野。语言类教师赴母语国家学习进修要紧密结合中外合作办学进行;选送一定数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出进修、访学,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训和进修。

5.强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选聘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特别是实践课兼职教师,与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任教,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全面提升专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和考核,严格按照思政队伍建设的能力素质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爱岗敬业、高效稳定的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

7.研究制定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民办院校实际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教师职务聘任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导向,主要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效果,同时兼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8.落实上海市关于实现民办高校教师收入与学费水平同步增长的规划,兼顾学校财政状况和未来发展,逐步建立稳定的教师薪酬增长机制。逐步完善教职工薪酬结构,努力提高教职工待遇。

(七)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1.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构建智慧化校园。进一步优化办公、教务、人事、学工、财务、后勤等系统,搭建统一流程平台,完善一站式办事大厅;优化升级认证、门户、数据等三大平台,重点建设相关移动平台;深入建设校园一卡通、统一支付平台,对接主流在线支付平台;加强数据中台建设,建设数据画像分析中心。

2. 建设在线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应用外语类等专业课程库体系,建设学校线上课程库,优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到2025年,初步建立在线备课,教学、考试统一平台。

3.按照“万兆主干,千兆终端,5G互联”的标准构建校园网络体系,结合教育云逐步增加存储空间;对接教育云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建设公私云平台并行架构;逐年提升互联网出口带宽;对接5G移动网络;进一步推进桌面虚拟化建设。

4.对接物联网系统,建设设备、资产、安全管理智慧化平台;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工作,根据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二级标准建设校园网络安全保护架构,在软硬件设备和管理制度上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

(八)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共创优质育人环境

1.建设校园文化广场、德育长廊、主题雕塑、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教育与活动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完善国际文化节、科技节、创意嘉年华等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形成中外互鉴,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2.拓展“傅雷纪念馆”、“中韩文化交流中心”;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工商外校史馆”等校园文化建设品牌,丰富“外语情景中心”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发展大学生社团,重点扶持学术专业类、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引导文化艺术、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类社团的发展。

3.大力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法》。学校设立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相应工作机构,将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各相关职能处室须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本部门日常工作中,持续践行“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语言文字工作宗旨,不断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九)建设平安校园,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1.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校园综合治理管理能力。按照高校技防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宿舍出入口管理系统,楼宇出入口管理系统,校园出入口管理系统等“三道防线”的建设,继续推进建设数字化、高清化、覆盖化、网络化、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提升校园安防能力。

2.加强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传染病预防工作,努力打造“满意后勤”、“健康后勤”和“平安后勤”。改善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的条件,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保障。

3. 积极多渠道筹措经费,分批对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体育场馆等教学楼宇进行修缮和改造,全面优化校园环境。推进学校节能环保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创建节约型绿色校园。

4.努力拓展校园面积,为提升办学层次创造条件。

(十)加强招生就业工作,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1.优化招生改革方案,依法招生、阳光招生。完善招生模式和各项招生程序,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做好招生计划的合理投放工作,认真分析招生有关数据,为学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提供依据。提高招生宣传质量,完善招生网站建设,改进招生宣传手段,提高学校知名度。发挥职能部处和二级学院(部)的两个积极性,组建一支由招就处、各二级学院(部)组成的强有力的招生团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不断拓展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深入挖掘就业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岗位数量进一步增加,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充分通过校际、校企、校地等多种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招聘活动联合联动、招聘信息有效共享。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要继续实施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持续建设好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准确掌握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农村生源、残疾毕业生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不同特点,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开展求职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落实上海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坚持市场导向,在深刻认识大学生创业规律基础上,努力打通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构建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系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广泛举办和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讲座论坛培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支持成立创业类学生协会、俱乐部等社团,搭建学生创业精神自我教育和协同创业的平台。

4.加强就业队伍建设,稳步提升生涯指导专业化水平。继续通过与各级各类优质的生涯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系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高水准的生涯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具有初、中、高级职业咨询师证照的梯队发展的师资队伍。逐步建成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的,全程化、全方位的生涯教学、辅导、咨询以及生涯成长伴随的多维度生涯发展体系。

5.坚持就业质量报告制度,积极发挥就业反馈作用,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更加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并把结果反馈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中,促进就业评价成为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提升就业质量。

(十一)提升继续教育水平,拓展社会服务内涵

1.继续稳步推进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巩固和发展规模的同时,加强和完善规范管理。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安定,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2.全面配合和参与全日制高职学生培养 “多元立交桥” 的建设,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业余培训对在校生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多渠道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支撑,为专科学生学历提升和继续深造提供服务。积极在校内开展和推进通用职业、技能类证书及政府资助项目的业余培训,为在校学生组织和进行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培训,努力争取并承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资助培训项目,为学生日后就业打好基础、多作储备。

3.努力适应国家社会需求,开展和提供社会化的教育服务。积极筹备、组织政府的扶持资助项目,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培训教育,为地区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服务。充分运用和发挥好学校建成的国家标准化考场的功能和作用,承接更多的国家教育和全国、地区性及行业类考试任务,在扩大学校影响和提高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为国家教育考试、为国家和地区、社会与行业、职业及专业的各类人才考核测评,提供规范可靠的标准化、社会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认真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等文件精神,开展高等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更新教育观念,牢固确定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理念,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技能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人才,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素养的教育,进一步健全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职务评聘、进修评优、奖励处分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全面推进师德建设。构建大德育体系,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考核,增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科学决策、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力。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发扬民主,强化监督,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等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凝聚民智,建言献策。

(三)体制保障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加强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以转变职能、规范服务为核心,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业绩考核与奖惩力度,推行“岗位管理”,坚持“以岗定酬、岗酬相宜”和“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向高层次优秀人才和教师等重点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工资薪酬的激励功能,逐步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完善干部人事的考核和聘任制度,加强检查监督和配套管理。

(四)质量监控保障

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估、系部检查、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内部质量监控机制,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与社会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相结合的外部质量监控机制以及集跟踪、反馈、指导相结合的质量跟踪机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构建由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系统、教学检查督导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等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各个教学运行环节实施全过程监控。

(五)经费投入保障

积极拓展思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本规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撑。优先保证人员经费,集中力量加强教学投入和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等基本建设,努力使办学基本条件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并不断有所改善,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领先、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民办高校是我们的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责任和共同的使命。全校师生要进一步增强提升内涵、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实现学校确定的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观海路505号

电话:021-68020621

传真:021-68020687

邮编:2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