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委员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四五(2021-2025)规划

发布人:院办发布时间:2023-09-06浏览次数:28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全国和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结合学校教育事业十四五(2021-2025)发展规划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工作回顾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多方发力,全面落实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先后制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三五(2016-2020)规划》、《中共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和《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贯彻落实全国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行动计划》等工作方案。学校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职能处室、各院系部负责人成立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学校德育中心、党建研究会等工作机构。学校不断探索创新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努力对全校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大德育体系,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转变,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方方面面齐动手的大思政格局。

学校大力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当前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和“两个一百年”交汇际,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长周期,国际竞争态势深刻变化,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潮交织激荡,这些都将对学生成长环境、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系列重大部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主要:对标培养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新一代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特征的研究和把握还不充分,德育工作针对性、亲和力和有效性还不理想,德育创新手段还不丰富,德育与智体美劳诸育有机融通还不够;“开门办思政”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家庭、社会育人资源开发共享还不够充分,组织规范化、内容序列化、形式多样化、运行科学化、资源社会化的校外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要进一步审时度势,开拓创新,聚焦政治要求,努力对标奋进;聚焦关键环节,破解瓶颈短板;聚焦体制机制,强化赋能升级;聚焦能力建设,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美德养成和造就时代新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持续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固本铸魂,守正创新,彰显特色,推动学校德育高质量、创新性、引领性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是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法治精神、家国情怀为主线的德育内容序列;二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着眼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美德养成,到2025年,构建新思想引领,五育深度融合,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相契合的德育内容体系;四是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

1.完善思政课体系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构建定位明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次分明的思政课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引领、道德品质及审美情感。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成才道路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加强思政课必修课程建设,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主渠道中的主导性作用,通过思政课堂的系统化教学,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持续建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开放中国》和《明德中国》有效地让大学生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强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积极成效。举办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教学比、教师培训和示范课展示活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门口的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建立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3.深化学科建设。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但并不是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是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思政课是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思政课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思政课教师开展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同时,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思政建设行动计划

1.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持续推进专业课程育人工作,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深入实施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航项目,打造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二级学院)、特色改革领航团队、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精彩系列项目,推出一批精彩课程、精彩教案、精彩课件。设立若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成果。加强专家专业指导和决策咨询,搭建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平台,定期交流分享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

2.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构建起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完善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融入学校现代治理体系。

(三)德育活动创新行动计划

1.构建主题教育活动体系。研制学生日常主题教育活动建设指南,系统梳理学生成长阶段必经的重大主题教育活动,规范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目标,构建德育主题活动体系。围绕初心使命”,深化党史教育常态化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学习重要内容。围绕建党百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持续开展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五育并举”,深化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研制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文件,实现时间、课程、活动、师资、场所、经费六落实强化相关学科劳动教育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思政体系加强美育教育,依托各类文化艺术课程和活动,促进师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实施主题教育特色建设项目,立足校史校情、文化积淀,形成主题教育活动校本特色。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教学,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挖掘和利用浦东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开展历史上的今天每周时事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梦·我的梦劳模进职校法治校园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繁荣校园文化传承发展紧密结合上海市党的诞生地挖掘宣传工程,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进校园、军乐团进校园等文化进校园传统项目。坚持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校史校训的文化价值。加强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社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发挥理论学习骨干的引领作用和理论社团的带动作用。

)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

1.深化校内外育人活动建设。组织师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体验国情民情。组织学生参观本市及学校所在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的社会调研,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搭建政府—企业—学校创新创业展示平台。落实双创方针及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学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增强军事训练实效,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建立健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完善重大赛事公益服务制度,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

2.打造校内外实践育人品牌。进一步优化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文化长廊、疾风迅雨楼”——傅雷生平陈列馆和中韩文化交流史料馆,以及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内史第(黄炎培故居)、上海风电科普馆社会主义新农村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定期与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负责人等共商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工作,创新育人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制《关于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落实全覆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开展心理课程教学比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活动,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项目。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心理讲座等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2.优化心理咨询(辅导)干预。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的知晓率与服务效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监测,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工作网络的预警防控作用,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个别化、精细化干预与支持。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对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和关爱帮扶。实施医教结合项目,推动建立学校-医院的对接机制,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学生医疗转介通道。创新专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电脑和终端设备,预防网络沉迷和游戏成瘾。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的运行,构建常态化专题网络资源推送机制,定期精准推送给家长和不同学生群体。出版心理读物《惢》,拓展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六)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体系,深入开展三个年级、分阶段实施的生涯发展教育,特别强调对毕业班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整合生涯测评、生涯专题教育、生涯实践活动。建设生涯发展教育的资源平台,开展生涯教育的课程建设,依靠联盟力量,建设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培育生涯教育示范项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计划

1.完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强化易班内涵建设,探索“易班+课程思政”机制及推广模式。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校建设更多网络育人平台,构建网络育人矩阵。

2.加强网络育人建设。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实增强易班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度,重点建设思政教学部SICFL思政教学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编制学生网络素养指南,将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文明规范等融入各学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1.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轮训、实践锻炼等制度。完善教师评聘考核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失德教师的惩戒力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提升建设工作的安排,学校思政教学部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公办民办高校结对共建,十四五期间,双方将从集体备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共建,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共建共享,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制定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文件,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研究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专项工作津贴。

3.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表现优秀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切实履行辅导员选聘工作的主体责任,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加强辅导员选配工作。完善兼职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分期分批分层分类培训、海内外访学研修、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专项计划。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落实专职辅导员队伍专项工作津贴。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校党委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体制机制、项目布局、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定期分析校思想政治领域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落实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落实直接责任。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深入一线联系学生。

(二)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加强教材、课堂、讲座、论坛及网络空间等规范管理,牢牢把握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共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宣传德育工作优秀经验,持续开展优秀学生典型的评选表彰。加强学风、师风、校风和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强化工作协同保障

配齐建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学生工作队伍,按师生比不低于1:15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要按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学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列支思政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必须有大视域、大思路、大格局,将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整合协同起来,形成合力效应,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想、组织、体制、机制、队伍、质量评估、经费上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保障。

 

               中共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委员会

                         2021年12月23日

  

 

信息公开受理机构
部门:学院办公室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四08:00-16:00 周五08:00-15:00
办公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人民东路188号
联系电话:021-68020621
传真号码:021-68020687
邮政编码:201399
电子邮箱:xinxigongkai@sicfl.edu.cn
信息公开监督投诉
部门:纪检监察办公室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四08:00-16:00 周五08:00-15:00
办公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人民东路188号
联系电话:021-68020838
传真号码:021-68020687
邮政编码:201399
电子邮箱:db@sicfl.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