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创业指导站在过去一年里,致力于为学院的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创业指导与服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站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下,指导站整合学校资源,扎实开展就创业服务工作。
一、制度规范,职责明确,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层面为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明确了各部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形成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团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学校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学校出台了《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和《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关于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院和部门年度考核,下拨的经费,有专门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师资队伍方面,学校创业指导站校内专兼职工作人员及校内导师19人,校外专家导师10人。学校设有专门的创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室。
二、多主体协同,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教务处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理设置与教学质量把控;学生处为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关的管理服务,招生就业处对接校外各项资源,提供必要支持。本学年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4门,覆盖学校三个年级,做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在校生全覆盖。本年度完成创业梦想班培训一期,马兰花GYB创业培训一期,培训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构建等核心内容。同时,在本学年度里,在我校副校长段仁启的带领下,教研室自编并出版了职业规划与就创业指导课程的教材。此教材注重结合实际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也让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便于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框架。本学年度中组织开展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题研讨会,就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进行了讨论交流,探讨解决路径。学校选派3位教师参加了上海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群雁班的学习培训,校团委书记参加创业孵化基地走访交流活动,聆听专家们的经验分享,学习成功经验和工作机制,借助市里搭建的师资培训平台,提高我校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推进我校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工作不断前进。
三、营造校园创新氛围,丰富创新实践活动
联合学校学生处、团委,成立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作为我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骨干,利用学生社团力量,协助我校创业指导站工作开展,参与举办各项活动18场,其中与人社部门和学生事务中心等部门联合开展和参与创业服务活动5场。利用学校就创业信息服务网和微信公众,发布指导站开展的各类活动、创新创业指导性流程、扶持政策等,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点燃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持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考核期内共发布推文46篇,转载海纳百创和事务中心相关推送18篇。
学校通过举办创业政策宣讲会、创业沙龙,线上线下讲座,社会资源对接,创业校友走访、项目路演、新苗孵化等活动,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现项目落地。除了自身举办的创新培训,更是用好用足学生事务中心和人社部门提供的资源,选派学生参加了各类公益创新创业培训,如上海青年创业夏令营,东方讲坛,efg创业谷培训等。
学校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与上海香远芯兴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中建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原能细胞生物低温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影视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北京民用联合航空有限公司、上海湃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共建签约,依托惠南镇人才服务“惠十条”,推进产教融合,加强专业性和创新性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建共享 “市域产教研联合体”,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探索新模式,培养更多的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加强“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与惠南镇工业园区合作,成立了惠南镇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上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现场教学,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结合起来,在真实场景中了解公司项目初步设计到实施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在参观过程中企业方为同学们讲解了多个重点项目的设计理念、项目流程以及如何处理客户关系,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直观的认识。学校2位同学与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专家进行了“新苗结对”,目前两名同学的项目均已落地。另外两名同学的美甲和绳编项目尚在培育中。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新体验赛、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新势力大赛、女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磨砺强化自身项目。我校同学在中国大学生创新体验赛中取得了两个国赛二等奖,一个市赛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成绩。
四、下步打算
在后续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遴选校内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建立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站点。扩大校外指导专家队伍,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进一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探索对企业学校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方法。


